玩吧256游戏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论坛帐号
查看: 3359|回复: 0

论关羽征伐曹魏之襄樊作战──兼论《隆中对》基本构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8 11: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关羽出兵时间
   
    首先探讨关羽出兵时间,就可知道为何怀疑关羽北伐或东征的原因,向闻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不一定就是关羽出兵的时间。
   
    刘备称王见于《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关)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于)禁所督七军皆没。」得知「是岁」,即当年建安二十四年。相同的记载还可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建安二十四年)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刘备在当年秋天称王。
   
    然后曹操什么时侯派于禁的援军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的七月曹操派于禁出发。
   
    所谓的援军,就是救援前线的军队。于禁之援军记载可见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那么曹仁与关羽的交战是不是应该早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以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曹仁为了攻击关羽,才屯驻大军于樊城,所以关羽与曹仁之间的战争,就不一定要由关羽主动攻击,若是曹仁先发动攻击,也未尝不可。《三国志.魏书.庞德传》:「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曹仁的确有讨伐关羽之心。
   
    再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注引《曹瞒传》提到:『是时南阳闲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南阳功曹宗子卿往说音曰:「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吾与子共戮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音从之,即释遣太守。子卿因夜踰城亡出,遂与太守收余民围音,会曹仁军至,共灭之。』这里提到关羽与侯音暗通款曲,以及关羽派兵之事。
   
    侯音在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就起兵,而且已有交通关羽,正在等关羽援兵,曹仁虽镇压侯音而来,但亦用对付关羽之意,可见就宛城之叛,关羽的出兵时间或许有关连。
   
    二、前后顺序
   
    从这些陈寿的三国志正史文字中详读,发觉关羽不仅只是简单的北伐攻击曹仁而已,曹仁亦有意思准备攻击关羽的打算。因为没有记载确实的交战时间,所以无法得知为何时,但是曹仁打算与关羽的交战,必定早于于禁庞德援军与关羽交战。曹仁本有攻击关羽的打算,所以不会随便求援,一定是遭遇交战不利,不会未曾交战就求援。总不会关羽还没来,守城就觉得快要失陷,事先求援云云。况且,上一次的南郡之围,曹仁面临周瑜围城一年多,曹仁也许曾经求援,但曹操没有派过援军,可见援军不是随便说派就派出。
   
    刘备却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才称汉中王,那么关羽的远征时间会不会不在刘备称王后出发呢?通常秋天指从立秋到立冬的三个月,相当于七、八、九月。事件的发生需要时间:
   
    一、刘备在汉中完成称王,准备及安排等各项时间不会太短;
   
    二、刘备若通知关羽出兵,从汉中派人到荆州,使者需时间;
   
    三、关羽再率军前往樊城,部队行军办妥水军等备战需时间;
   
    四、关羽还要与曹仁交战,而曹仁交战不利,两者皆需时间;
   
    五、曹仁派使者晋见曹操,从樊城奔抵汉中,求援颇需时间;
   
    六、曹操决定下令于禁庞德出发,也是率领超过三万人以上的部队行军,从汉中到于禁,移防需时间。
   
    这些事情全部加起来,除非都要在一个月内完成,才有可能在刘备于汉中称王的七月同时,曹操又能使于禁于七月出发。而于禁若真为七月出发,那么有些事件就应更早发生,比方说关羽的出兵时间,盖关羽攻击在先,于禁增援于后。
   
    于禁庞德出发于七月,被水淹七军于八月,如果关羽坚持要在刘备秋天称汉中王后出发,那么关羽最早出发于七月,那么关羽与曹仁交战是否更早于此呢?因此关羽是否一定在刘备称汉中王后的七月出发,值得怀疑。
   
    三、外交联盟层面
   
    禚梦庵大师以对刘备让关羽独自北伐襄樊导致失败,颇有微词。但是关羽真的是擅自出兵,而无外交立场吗?
   
    关羽的出兵,若再加计先前的赤壁之战,其实影响局面的范围更大。最初,挟赤壁之战余威,周瑜包围南郡而成功,关羽与苏非却攻击襄阳被乐进击退,甚至于满宠也出兵在汉津攻击关羽,此为关羽以第一次联盟出兵参与协同作战。建安十七年,乐进在青泥与关羽对峙作战,刘备还曾以此借口指派使者要求刘璋增援。后来乐进与文聘也在寻口及汉津与关羽发生战事,攻击关羽的辎重,还烧掉关羽的舰船。以上诸事在在表示,关羽对曹魏的作战,很早就开始了,因为乐进在建安二十三年就死亡,这些事迹的发生必须早于此,可见关羽的军事行动一向配合联盟,若无关羽阻截在先,曹仁也不会独自苦战,周瑜及程普不会坐享围城战果。
   
    至于汉中、襄樊、合肥,刘备与孙权东西战线三路同时进攻曹操的说法,正是《隆中对》提到的结好孙权、牵制曹操:刘备与孙权为大钳,东西两钳夹击曹操;又刘备此路可分荆州与益州,是为小钳,东西两钳夹击曹操──就曹操的立场,面临刘备与孙权同时攻击,若不能面面俱到,在双钳夹击下,两者防卫必失其一;汉中与襄樊,也是双钳,曹操在汉中与襄樊之间,若撤军增援,则必失其一。虽然后来孙权屡攻合淝有绝大的原因是为他自己,但这也符合《隆中对》的利益。
   
    而且外交这事很难说,要怎么样的行为才能算保证不发生战争,现在就一一分析。
   
    首先是土地问题,三郡只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因为赤壁之战后,孙权与刘备瓜分荆州,刘备不过征战荆南四郡,孙权才拥有久战而来的南郡。后来周瑜将南郡南岸分出,孙权借了数郡给刘备,所以孙权来要回土地时,只派了简单数人来接收,并没有翻脸的意思。后来关羽及刘备不愿归还,孙权才命吕蒙发兵使用武力,而刘备本来就不想归还,因为刘备不也命令关羽进驻益阳准备作战。后来刘备还是屈服,缔造和约划分势力范围,但实际上孙权获取较大的利益,占便宜的人是孙权。
   
    因为这也包括了刘备原先取得的荆南四郡的其中三郡,若除掉刘备没有指派太守的武陵郡(公安原先属武陵郡,等于是刘备亲自统治。),那么孙权几乎是索取完整的荆州南部。而孙权以入主经营过的南郡来交换,对守备位置、地理环境及可分配兵力,一目了然,那么孙权会不会采取先弃后取的战略,这很难说。综合以上,孙权对于整个荆州有全部纳入的野心,而不是简单的三郡。关羽即使合作给予三郡,恐怕还喂不饱这个野心。
   
    再来是关羽嫁女的问题,这并不能保证孙权永远不再侵略,孙小妹嫁给刘备,刘备都不肯对土地让步,关羽之女儿就算国色天香,也难保孙权永不西进。君主级的门当户对(刘备与孙权),尚且有争三郡之战;君臣级的上下不对等(关羽与孙权),又怎能保证永不出兵?
   
    那么如何结好孙权呢?割地、赔款、嫁女?战败也不过如此下场,若是孙权想翻脸,什么样的条件都不够。曹操对关羽及刘备再好,照样反叛;刘备对刘璋,又岂安好心?刘璋再怎么努力给条件,刘备真的就满足不动益州吗?若是要给整个益州才能避免交恶刘备,同理可推,那么关羽要如何结好孙权,孙权才不会攻打荆州呢?把关夫人送给孙权?还是要献上整个荆州呢?
   
    曾经说过:「关羽北伐时,出兵太少,则前方苦战,难攻不下;关羽倾巢而出,则后方不保,江东偷袭。这不是关羽骄不骄傲的问题,换成孙武、吴起等盖世名将来守荆州,亦是难解此一出兵与留守的矛盾。」这与关羽的骄矜或是对孙权的外交无关。关羽北伐之时,关羽与东吴之间还没有到交恶作战的程度,而孙权会不会翻脸,却无法以外交手段确保,翻脸是无法预期的。
   
    孙子兵法:「故用兵者,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才是确保应付战争的方式,任何外交手段再怎么厉害,都无法避免不发生战争。
   
    四、孙权态度对关羽的影响
   
    赤壁战前,孙权并不打算投降曹操,群臣更没多少人想要作战;赤壁战时,连周瑜都不指望刘备,周瑜打算单独对抗曹操;赤壁战后,也只有鲁肃想要把荆州借给刘备,吕范及周瑜等人都想把刘备留在建业不放回去。
   
    就连《三国演义》也夸张描述孔明要舌战群儒,江东一面倒向曹操,在正史记载中,除了鲁肃外,也很难找到接受孙权君禄的诸将,公开支持或倾向刘备一方。倒是周瑜、吕蒙、陆逊、全琮、吕范等人都有图谋刘备或关羽的记载,而且刘备麾下的糜竺、士仁等荆州群臣,在倒戈东吴后,再也没有人回刘备身边。综合起来,只能说是倒向孙权的人比起支持刘备的人要多。
   
    就孙权的立场,荆州本来就是属于他们家的权利,孙坚本是荆州将领,曾以长沙太守征战多年,接连孙策亦一直与荆州的刘表有仇,孙坚还死于刘表大将的黄祖手下。孙权年纪很轻就领导全体江东郡民,发动征战十几年,目标就是指向刘表。后来曹操南下,主动发动赤壁之战而且大获胜利的人,领导的人也是东吴,刘备早已「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但是以孙氏父子,耗尽大量人力物力,三世向刘表交战以来,孙权有其强烈的欲望,荆州不但可能无条件送给刘表的客卿刘备。
   
    荆州原被刘表占据,正式继位的人是刘琮,不过刘琮举州投降曹操,因此若论宗法或法律,曹操才拥有主权。如果不讲宗法,而是比军队、比势力,要用武力取得,曹操也不会比刘备差。再讲继承,就算刘表不传给刘琮,机会也是轮到刘琦,而不是刘备,因为刘备又不是刘表的儿子,刘备凭什么资格想继承荆州呢?
   
    如果刘备用武力攻拔刘表或曹操领下的荆南四郡,算是正当夺取土地的话,那么孙权同样可以用武力从刘备或曹操领下夺回荆州,这也算正当。不能说刘备使用武力的行为正当,而孙权使用武力的行为不正当,就使用武力而言,两者应站在同等角度。
   
    孙权派吕蒙使用武力夺取三郡更是情况逆转,长沙郡、桂阳郡在吕蒙一到就臣服,零陵郡还是劝降,过程相当顺利。原来刘备经营下的荆州,这么快也这么容易就失去,一点也不像有民心支持而死守抗战,好像荆州未曾隶属刘备。
   
    孙权接纳刘备只因为有曹操这个大敌,只不过为了多一个曹操的敌人,分担曹操对孙权的压力。一但孙权决定翻脸,刘备或关羽也很难阻止。孙权与刘备同盟关系之建立,若只取决于单方面,那么被决定的另一方就可能大事不妙。
   
    因为同盟的背景建立在孙权的意愿,现在重点来了,关羽被偷袭之事,要论责任的话,是谁比较大?荆州不是因为有内贼勾结外鬼,而是因为吕蒙主动攻击;关羽也不是因为发兵攻吴,而是孙权早存叛盟之心。荆州是因为遭东吴的攻击而失去,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侵略的人,而不是被攻陷的人。明明是孙权发动偷袭,怎能怪关羽事吴的态度不佳呢?总不能说因为关羽擅取湘关米粮,又不嫁女,所以关羽应该全族满门受死,割舍荆州,贡献军民,反而孙权一点责任都没有。
   
    非礼其罪不在于被害人穿着裙短,而应追究加害人之野望。
   
    孙权袭杀关羽,若是因为关羽有错而孙权没事的话,那么就本末倒置了。孙权要同盟就同盟,孙权要翻脸就翻脸,刘备或关羽很难阻止,那么这种同盟的下场当然可预期,攸关生死的未来不应该由对方来决定。
   
    关羽若不取湘关米粮、若已嫁女,若主动献上三郡,是否孙权就满足欲望,终身永世不再意图西进?孙权夺取荆州的表面原因当然指责关羽背盟,但是关羽的行为与完全断绝刘备与孙权的程度还差很远,根本就是孙权主动叛盟,袭杀盟友,夺取土地、人民,囊括财货米粮,这才叫断绝同盟,公然背叛,而不是关羽背叛同盟。
   
    关羽被杀,原因是孙权的主动攻击无罪,还是关羽的被动受害有理呢?
   
    五、荆州的战略地位
   
    孔明未于刘备东征发言,甚至于没有积极谋取的企图,是否不取荆州的决策已成错误,这有待商确。
   
    从《隆中对》开始,孔明的计划本来就含有取荆州益州的钳型攻击,可见孔明的早期是赞成收取荆州。再从最后的孔明屡次北伐不成,动摇曹魏无望,于是开始有其它的想法,像是若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会如何?或是关羽的北伐荆州问题。甚至时间还可以往前推,溯及如果庞统不中箭身亡,孔明不必由荆州入蜀,然后荆州也不会只剩关羽,关羽北伐时也不会没人看家,若是孔明守门,吕蒙也很难偷袭。这种事后诸葛的猜法,其实经不起考验。
   
    首先是孔明的必然入蜀,由于孔明算是智谋型的军师,治理内政或是国家战略庙算执行的中央幕僚,因此孔明迟早会归回决策中心的所在。是以刘备滥觞在荆州,孔明身居荆州;刘备取益州后,孔明入川辅助。到前线征战需要战将,除了智囊外,交战相拼的武将不能没有,除非全部都能不战而降人之兵。因此只要有作战,就必须有短兵相接的战士。刘备取蜀或是攻汉中,都大量使用不惜牺牲生命的武人,因为决定战胜的因素,可以没有用头脑的军师,但不能没有用武力的战士。开疆拓土应该交给战将,孔明或庞统等人用来作战就太大材小用,叫军师拿大刀冲锋,还不如叫军师拿笔庙算。因此,武将开拓新土后,就需要智囊来安抚人民,治理内政,甚至于休养生息,以便准备下次任务。所以刘备得蜀后,孔明必然入川,不管庞统有没有战死。
   
    至于关羽的荆州问题,其实也很单纯,关羽原先的目标就是攻下襄樊,但是根据地南郡被孙权偷袭,导致关羽的士兵四散逃走,因而失败。其实关羽一开始有留守部分的兵力来防御孙权,后来因为前方战事吃紧,才抽调留守的兵力,固然前方得胜,但南郡也被偷袭。南郡被偷袭时是因为没有孔明留守没错,但是关羽不是也指派了糜芳代理,如果糜芳没有投降,如果不是留守军民毫无战心,吕蒙岂有机会取得?除了赵累与王甫死节外,荆州举城皆降,甚至于还呼唤前线在关羽身边作战的士兵,所以荆州被攻心为上,就是看准了忠诚度的利用。曹操早年也有兖州的大规模叛变,若不是程昱等人处理得当,及时守住,否则曹操在前线徐州作战,根据地兖州被袭,就会像关羽在前线襄樊作战,根据地南郡被袭的事件发生。
   
    荆州很重要吗?孔明以四通八达来形容「用武之国」,鲁肃则用资源丰富的「帝王之资」来表明荆州地位,甚至于曹操还大举南下来取荆州,后来还发生了赤壁之战,等于是三国交战的焦点皆放在荆州。但是重复从前后历史及因果关系来探讨,荆州似乎没有重要到决生死的程度,得荆州后不见得就昌顺,不得荆州,也未必因此败亡。以兵法上的衢地来说,形容很恰当,这也是互战的焦点原因,只因曹操、孙权及刘备的势力与此交集,所以三国互战于此。这也是荆州不算争地的原因,因为荆州没有重要到必争而决胜负,若能决胜负的要地,才算争地。所谓争地是先得先有利的要地,像刘备得定军山后,奠定争夺汉中的胜利基础,所以他敢笑称就算曹操复来,也无能为力。曹操未因得荆州而收刘备或降孙权,孙权也未因得荆州而威逼刘备称臣,相反的,荆州正像烫手山芋,曹操得荆州后有赤壁之败,孙权得荆州后,引来刘备举国东征。得了荆州反而比不得荆州前的情况还危险,荆州算是四战之地,而不是成就大业的基本。
   
    刘备与孙权也为了荆州问题几乎反目成仇,要不是曹操进逼汉中,刘备及时与孙权签约和谈,关羽与鲁肃早就打起来了。若以孔明北伐的孤军无援,前面两者的想法就会连在一起,像是孔明西出益州的主力,若有关羽由荆州北上的协助,汉室可兴在望。
   
    还有大拿荆州的地理位置来论起孔明的战略,究竟是东征与北伐的优劣为何,洋洋洒洒的比较,各有论述,甚至于以荆州的重要性来评论蜀汉的存亡,这些都高估了荆州的战略地位。因为荆州在三国时还比不上中原的精华区,「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尚未出现,而从荆州数度易主,还有被瓜分得四分五裂,反而荆州并不是决定争霸天下最重要的地方。
   
    孔明之不取荆州的最重要论点,就是如果一但对吴国开战,就必须彻底征服,只要东吴势力还有影响力,蜀汉就不能休息而中断,所以孔明不建议取荆。其实相同的精神也可应用与曹魏作战,一但开战后,除非和谈,否则形成世仇后,若没有消灭对方,当然永不止息。一但先动手挑衅,就要担忧对方的报复,蜀汉出征攻人,江东会记仇,中原也不会忘记。
   
    那么不作战如何?交战的各方,不去积极谋攻对方,无所作为,最后一定坐以待毙。刘表的荆州就是在等待中被消灭的,公孙瓒不也是等待袁绍动手攻杀而灭亡?荆州在三国以前属于楚国的属地,楚国还曾击败中原的晋国,后来就被秦国蚕食鲸吞而消失,秦有关中,楚有荆州,结果胜王败寇又岂是地理位置的优劣所决定?
   
    韩信暗渡陈仓,亦无先取荆州,最后造样成功消灭当时的霸主项羽,可见有没有荆州并不是胜仗的唯一要素。东吴也不是因为西晋获取了荆州后才灭亡,王浚的楼船水军还是从益州出发,顺流打到东吴的首都建业门口。荆州只不过是一块土地而已,曹操赤壁战前以大军威吓而取得,周瑜刘备等人站在没有荆州的另一方,还不是能以战争逼迫曹操吐出荆州。不过并不顺利,周瑜围攻南郡就花费一年多,荆南被刘备攻降,北边的南阳郡、襄樊郡还有章陵郡都还在曹操手上,甚至于东边的江夏郡还是与孙权以长江为界而瓜分。
   
    整个荆州一直到三国结束前,都没有完整的被其中一方统治,刘表也只有拥有七郡,另外一郡南阳郡还在曹操的手上,反过来,即使刘表拥有大部分的荆州,也没对三国政局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董卓乱政时,刘表没有意见;曹操在徐州衮州的崛起互战,刘表无法影响;袁绍与曹操互斗,刘表亦无大举介入;反而与江东孙氏父子相战数年,最后却居劣势。
   
    荆州由于衢地特点,入主后必须安置军队来防守,以确保安全,所以孔明不急着先取荆州。孙权获得荆州后,于是就布置重兵,防止蜀汉的东征再起;相同的,当年刘备拥有荆州时,也是将关羽驻守荆州。如果没有荆州一地的负担,不需要分兵给荆州,刘备可以集中兵力,由益州北伐,一如当年韩信故事。但是少了荆州一州,就少了土地的资源、人民的供养、势力的影响、米粮的征收及军队的提供。
   
    江东自孙坚时代开始,就与刘表有隙,孙坚还是死在刘表一方的手下,孙权更是连战数年,甚至于还在赤壁不惜向当世最大势力的曹操对抗,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孙权怎么可能放弃荆州?父兄的浴血奋战,力拼曹操的努力,为谁辛苦为谁忙?刘备昔日投靠刘表,以上下关系来看,也可算成是刘表的部属,刘表的遗产,站在同样是非亲生卑亲属的角度来看,刘备不会比孙权更有权利来争夺荆州。
   
    曹操及曹丕后来也不看重荆州,倒是屡次出兵濡须口,都是由东线发动攻击孙权。曹仁坚持南郡一年多,也没见曹操派出援军,后来曹仁守樊城时,遭遇关羽的攻击,曹操才先后派了于禁、庞德及徐晃救援,但是曹操已不再出兵争夺南郡。反而是东吴在袭讨关羽后,征战选择多样化,除了孙权屡攻合淝不下,还曾派陆逊及诸葛谨攻击襄阳,当然,事实的结果,两面不讨好,曹魏成功抵抗孙权的侵略。如果孙权有心掌握荆州,早就集结大军专心征讨襄樊,再北图南阳,进觑许昌。反而是在合淝及濡须与曹魏展开多次攻防战,这是因为曹魏的东方压力,孙权不能不理。结果造成孙权又要分兵在东线防守濡须及攻击合淝,又要分兵攻击襄樊,这就是孙权拥有荆州后的两面作战窘境。
   
    这就是孙权得荆州,反而落得吃力不讨好。
   
    六、失荆并不妨害《隆中对》
   
    攻地而结好,除非忘仇;失地却联盟,未尝不可。
   
    相同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孔明的身上,如果孔明东征荆州后,除非能立刻与孙权结盟修好,否则实在很难保证孙权不会誓师报仇。当然,杀人放火侵略别人一块土地后,然后要求别人不要记仇,呼吁对方爱好和平,不要发动战争,就算孔明本人再去江东舌战群儒,这种环境也很难办到。而且孔明东征荆州还不见得有十分把握,刘备当年失败就是例证,战争没有必胜的道理,但是一但开战,就无法中止,等于是宣战后,当场就失去盟友。蜀汉与东吴二小国加起来还没有曹魏大,二小国互相征讨,曹魏的机会就来了,正如鹬蚌相争,渔人获利。所以孔明有比取荆州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结好盟友,荆州就不能再去费心思。
   
    再从损益消长的计算,获得荆州后,所要防守的范围变大,也树敌更多,这样的荆州,虽得何益?反观不取荆州,孔明一来可示好于孙权,再来缔造同盟机会,反正翻脸攻击都不见得有利,不如就干脆承认对方在荆州的主权。于是蜀汉及东吴不再为荆州而战,可以共同联合阵线,一致对曹。放弃已经失去的东西,换取未来可能的机会,比起征战多年,就为了弥补过去的伤口,两者虽考虑各不同,但不吝各有天地。
   
    「多操之敌」,原本是用在刘备身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孙权,孔明不取荆州,从此孙权可以专心征讨曹操,而且孔明在东方就不必抽调太多兵力,只有李严的部队即已足够。要是攻下荆州,势必要再移驻军队来防守,拥有荆州,有利吗?
   
    三国交战于此,并不代表拥有举众皆争的重要性。就以曹操而言,关中平原一带,不论米粮或是兵源,甚至于文官武将,会不会比起荆州优势?东西两京再破败,还是比边陲的襄阳较具发展性,颖汝人才济济,一直到后世还是政经中心,所以关中颖汝的优点非常显明。那么为何刘备不攻洛阳,孙权不征长安?反而集中在荆州讨伐襄樊呢?因为他们认为荆州比较关中重要吗?不是的。看地理位置就知道了,因为关中与蜀吴没有交集,所以要打主意也要等边陲先攻下后,再徐图中央。荆州正值多战之秋,只因正巧位于「诸侯之地三属」。
   
    这就是结论,争夺荆州实在没有想象中可问鼎天下的权利。
   
    七、关羽征伐荆州之功过
   
    (一)计划式出师
   
    有计划的战略不会漫无目的而无眼光,更不会是临时起意。
   
    刘备为君,关羽为臣,战争这种大事,理论上应有君主的事前授权,或是事后的承认,否则就是臣属擅权出兵。如果关羽真为擅兵,不管战争成败如何,此项为挑战刘备的权威,因为不听号令或叛变也不过如此。史书不载刘备命令关羽并非充分理由,否则史书只记刘备诏孔明,但是张飞却同时入川,史书同样不载刘备命令张飞,但这不是张飞擅兵的理由。因为史书不会详尽各列,未述不代表没有。但应视为刘备有效管理关羽及张飞,而此二人也臣服于刘备之下,执行刘备的命令。
   
    关羽北伐的直接目标是襄阳及樊城,关羽屡攻不下,包括以前还曾被乐进击退,攻城的目标并未达到;间接目标是呼应刘备,或多或少影响曹操在汉中的坚守再战与因分兵支持襄阳而撤退。
   
    关羽北伐襄樊呼应刘备争夺汉中,遂令曹操人在汉中分身乏术,曹操的主力在汉中,襄樊兵少,这是关羽的机会。至于政策有没有错,变成价值判断后,谁也无法自认客观。但冷静以事后的眼光来看,关羽北伐,目标襄樊,就这么简单,谁教屡攻不下,师久生变,后方遭袭;若曹公当年官渡对峙过久,后方难免不变。
   
    南北朝有陈庆之的七千孤军史例,这代表孤军深入不见得就必败,就与项羽临终前仍然能以二十八骑再破汉军,孙武也提到战争胜负不在于吴兵太多。所以荆州能不能出多少兵,是不是孤军,就不是胜负关键的唯一因素,至于胜仗的基础要不要建立在对方的混乱,可参考周瑜围攻南郡或是刘备攻拔汉中,固然对方朝政紊乱可以攻取,对方不乱照样破城夺池。
   
    项羽不需要等对方朝政纷乱,或是产生内部有事。孙子攻楚与撤退,与楚国的内部有无紊乱,也无关系,否则战败都一定要归咎于紊乱的话,是否孙子领军造成紊乱,所以才被击退?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秦国的援军反攻,就算孙子治军纪律再好,秦军大举来袭,吴兵不得不退。所以紊乱不是败战的唯一因素,要不然,以此标准来解释陈庆之的伤心河畔,是否代表陈庆之治军紊乱所以才被击败?应该不是,战败的原因是因为对方人多马壮,军队的战力与数量也是决定胜负的因素之一,就这么简单。
   
    关羽虽然获得刘琦水军后,甚至在水战方面还造成擒于禁杀庞德的战绩,但若考虑出身背景的话,刘备部曲本来就是善于骑兵,关羽向来就是马上将军。官渡之战刘备与关羽都以骑兵的身分参予作战,关羽及所属部众对骑兵作战并不陌生。另外则认为关羽胜利的程度不够,并没有达到连战连胜的地步,首攻樊城未拔,又受挫于徐晃,中间只不过斩获于禁庞德援军而已。最起码关羽的目标要力拔襄樊,宛如周瑜的南郡攻势,先有襄樊根据,再后图许昌,若襄樊不易主,关羽就要率军北上对垒,没图许昌未得襄樊,前有曹操后有曹仁,这才叫前后夹攻。
   
    骑兵虽然平均上胜过步兵,但是从三国时代一直到宋末的元朝,在战场上决定胜负还是步兵。这个话题可以讲得很长,《武经总要》里有很大的篇幅在讲这个。简单的提一下好了,骑兵比步兵优势的地方是马匹的速度,也就是机动力,一但短兵相接,交战的双方没有速度的区别后,反而骑兵比步兵劣势。因为骑兵比步兵还多负担一匹马,徒手专注使用兵器,与一边分心骑马一边使用兵器,就正在博杀的双方,骑马的一方反而劣势。所以先秦才会有骑兵是下马作战,至于马蹬或马鞍等的使用,那是另外一回事。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夷陵之战,三国的三大战,就不是靠谁的马多而获胜。
   
    (二)适可而止的战略目标
   
    至于襄樊的北方曹操还在,如果关羽真的襄樊获胜,还能北上与沙场老将的诸曹夏侯氏争一长短吗?
   
    同样的环境可参考周瑜攻南郡一事,周瑜也知道不是区区几场仗可动摇曹操,周瑜也知道曹操朝政尚未紊乱,周瑜还知道曹家善于骑兵,但是周瑜就是硬攻南郡,而且也成功获得。
   
    把以上的周瑜改成关羽,比较周瑜之南郡,正如关羽之襄樊如何?关羽北伐荆州,目标就是襄樊,这很清楚,曹操人在汉中与刘备方战未艾。
   
    关羽攻襄樊与周瑜围南郡,不但地理位置相近,时间也相差不远,守将还同一人,相提并论并不算失真,当然一定找得出异同。南郡附近是水军战场,襄樊也是;南郡是围城战,襄樊也是;周瑜只攻南郡,没人推论周瑜想要继续想北上攻击曹军,关羽围襄樊为何不是?关羽乘大船攻樊城,樊城的墙头还差几寸就被淹没,樊城靠水,而且靠得很近。
   
    而关羽的北伐也不必延申太多联想,关羽也实际派兵包围襄樊,为什么目标不能只是简单的襄樊二城?刘备带兵攻汉中,当然是主力,贵为主君的地位,主力不交给关羽,并不奇怪。而且曹操短时难以卒除,若刘备能攻下汉中,关羽能取下襄樊,这次的联合作战就功德圆满,并不一定要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打到许昌。至于关羽的作战,换成现在的话就是围点打援,擒于禁斩庞德作得不错,收降的曹军,超过三万名。后来徐晃也只战胜其中一寨,关羽的实力仍然完整,甚至于还保有水优(相对于后世的空优),徐晃还无法动摇。若非后方南郡遭袭,前方不会溃散得这么厉害。关羽不是没有撤退过,上次攻击襄阳时,关羽就被乐进击退过,所以关羽还是知进退的。
   
    取荆州就是《隆中对》的一部分,关羽北伐只要能取得襄樊,就可完成《隆中对》的其中条件之一。南郡当初还是用和谈交换而来,《隆中对》所提荆州一地,除江夏归东吴,荆南又已让刘备孙权各分势力,荆州北部的襄樊,总要关羽主动对曹操下手,才能取得。有了荆益二州,才可贯彻隆中对。
   
    荆州很难两面作战,换成曹操来守荆州呢?会不会因此大意失荆州?这是批评关羽的性格太过于暴燥,以致于骄傲自大而大意失荆州,或者说关羽并不适合留守荆州,刘备换人取代会不会比关羽好。
   
    如果要换人取代,那就假设个彻底,如果换成曹操来守荆州好了,看看情况会不会有所变化?如果曹操的北伐襄樊时派兵太少,则无力动摇襄樊;如果曹操倾巢而出,孙权又派吕蒙偷袭;那么曹操要派出多兵还是少兵?再加一点情绪的形容,像是曹操骄傲自大,或是大意失荆州等,这样指责同样适用。
   
    好了,把前段话的「曹操」全部改成「关羽」,再看看荆州被偷袭的原因,是被抢的人有罪,还是动手行抢的人有罪?
   
    另外已有人提过荆州两面作战问题,引文如下:「以曹操手上的人才,未必不行:当时谋士尚有荀彧、贾诩、程昱、荀攸及刘晔等。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包括夏侯兄弟、曹氏兄弟、张辽、张合、于禁、徐晃、乐进、李典等,以及擅长冲锋陷阵的猛将许褚、庞德等,未必守不下荆州两面作战。」
   
    当时的回答是:「用尽曹操阵所有武将及军师,目标不过只是荆州一州,代价未免太大。如果真的需要全力动员,荆州才能又发动攻击又能守住,那么荆州的衢地战略位置,的确难以两面作战。关羽只有一个人,一个人很难面面俱到。」
   
    襄樊并未攻取,关羽仍需努力
   
    (三)用兵方向质疑
   
    关羽攻樊城而后攻襄阳,但地理位置很奇怪,因为樊城在北,襄阳在南,南郡江陵城又在襄阳之南。
   
    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时,使用了水军,水军的来源有四:
   
    (一)应由南郡出发,不过要向东航行,经过东吴的江夏郡后,再向西航行到襄樊;
   
    (二)也是由南郡出发,但走北向,由士兵陆地扛舟,不过关羽使用的是大船;
   
    (三)则是就地打造,除非关羽又要一边作战,一边还要分出人手在大霖雨下停前完成造舰;
   
    (四)就是关羽根本在汉水上游有根据地,所以是东征而不是北伐。
   
    这也不难看出为何关羽先包围樊城,而后攻击接近南郡的襄阳,后来还向西逃亡到临沮。
   
    至于临沮的位置,则位于襄樊的西北,汉水的上游。因此关羽若从临沮出发,恰好是走东向,乘船就可顺流到樊城。樊城面临大霖雨时,城墙还差了几块版子就被水淹没,可见樊城不但靠水,而且靠很近。反而是若由南郡出发的舰队,按远近的距离,应先攻击襄阳,再攻包围樊城。
   
    所以关羽攻击襄樊,是由临沮等地而东征,后来又向西逃亡,欲回临沮,而不回南方的南郡。再说守将问题,关羽在北伐襄樊时,南郡守将是麋芳,而不是关羽,守公安的将军是士仁,也不是关羽。虽然是刘备指派,但直接责任是麋芳及士仁,关羽也不过是间接责任。关羽本有留兵预防孙权,后来才尽调兵北上,即使如此,吕蒙仍然要用伪装欺敌而偷袭,而不是大军压境威吓而来。这也证明南郡还有一定的实力,就像赤壁前的曹操,以狂风暴雨的高姿态,大军排山倒海而来,结果荆州州牧刘琮投降,客卿刘备逃亡。
   
    若从水军大船逆流困难,顺流而下容易,那么推论关羽东征荆州非常有理,特别是南郡与襄樊并无水路相连,若不走长江经汉水,也得由夏水经汉水,如果关羽北伐的话,两者皆需通过江东势力江夏郡,一但江东翻脸,关羽苦无归路。但是万一关羽从东三郡出发,采用东征的话,水军从沔水长驱直下,沿途不复有江东势力,而且还有友军孟达及刘封的弓马步支援。这个方向也符合关羽先攻北岸的樊城,再续围南岸的襄阳,而关羽后来逃亡时,从当阳起算,或走麦城,或奔临沮,方向不是向北就是向西,但是江陵却在当阳之南。
   
    反之,若关羽北伐的话,应先攻先到的襄阳,其次才是跨河攻樊城,逃亡时,则应一路向当阳,再往南到江陵,而不是全部反过来,甚至向北逃亡。
   
    八、结论
   
    关羽贯彻执行《隆中对》功败垂成,关键可议。
   
    首先是后防不战而降,沦陷的过程是公安的前哨被骗在先,吕蒙仍然无法长驱直拔南郡的麋芳,一直到收降麋芳后,才开始展开军队发动攻击关羽前线。这表示南郡还是可以坚守,只要撑到关羽回军,以归师的威力,即使不加上麋芳前后夹击吕蒙,关羽光复南郡的可能不是没有。
   
    所以真正造成南郡失守的人关键人物是麋芳及士仁两位守将的敌前倒戈,也就是真正失荆州的罪魁祸首。关羽人在襄樊,不在南郡,吕蒙偷袭的是南郡,不是襄樊。当然整体的最高责任还是归在关羽,不过麋芳及士仁的叛变降敌(不管是不是被迫),是不是也有责任?
   
    曹操当年血洗徐州时,大本营兖州被张邈勾结吕布,一夕变色。但是没有人说过曹操大意失兖州,相反的,荀彧与程昱身为守将,坚守到曹操回军,因此曹操再次光复兖州。拿关羽大意失荆州的事相比较,如果麋芳及士仁能作到荀彧与程昱的程度,是不是不会让关羽失去荆州?荀彧与程昱当时遇到的敌人是有勇猛武将之称的吕布,还有内贼张邈及智谋陈宫;而麋芳及士仁的对手是久病多时的吕蒙,及年轻小将陆逊,东吴还要用计、用偷袭而来。那么麋芳及士仁有没有能力比荀彧与程昱更能处理坚守的任务?
   
    能作到而不去作,这就是为何必须把失荆州的责任归咎于麋芳及士仁。关羽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退败。
   
    既使关羽未能与孙权外交结好,但是这并非麋芳及士仁投降卖国的振振理由,江陵是个坚城,昔日建赤壁大功的周瑜、程普、吕蒙及甘宁等人(几乎是江东的黄金阵容),江陵还是坚守一年有余,若是守将能坚持到关羽回师,或者江陵守城至少有三万兵力,不是不能战。
   
    事实上关羽在《隆中对》的任务也已完成,对中原产生压力,曹操已经回师,抽调汉中的兵力,所以刘备因此成功夺取汉中,足见《隆中对》的钳型攻击,以分兵合击的姿态,两顾必失其一,任务成功,可以满意。这种蚕食得地,多来几次也会变鲸吞,势力愈大愈容易奏效。另外一面,孙权不要再犯围击合肥的错误,趁曹操不在,鱼肉徐州大有可为,曹操忙于汉中与襄樊,无暇顾及东方,否则孙权一再被张辽血战逍遥津所吓阻,当然无法北上。另外吕蒙的战略评估也有错,轻敌必然骄兵,按其言:「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但是孙权出兵却常常被克,还差一点被追杀掳掠,吕蒙太高估江东兵的围城技术。又吕蒙担心七八万人守不住徐州,就算得了徐州也要吐出来,但是守边就是巩固领土的表现,没有能力守边,最好当初不争。一但孙权无力向曹魏争锋,只能向西打交道,荆州再啃有限,这也注定孙权偏安角隅。看看刘备在汉中如何坚守,以疲曹操,以老曹军,还有魏延如何以汉中太守迎击曹魏来袭,就知道实力与进取何在。
   
    自刘备东征崩殂后,孔明以《隆中对》精神,二度遣使向孙权再结联盟,此时虽只有消极的二家联盟弛攻曹魏,但基本上偷袭关羽的翻脸已不复存在。事实孙吴基本上也未配合过《隆中对》,应付式的虚张声势,顶多是吸引曹魏驻兵防守,《隆中对》已失这种国与国的两路大钳,仅剩自家军的两路小钳执行。像首伐的赵云疑军与袭击陇右,三伐的袭二郡及欲截主力,四伐的上邽与祁山等,几乎都是采用两路分兵,皆可印证《隆中对》的钳型攻击。
   
    促成关羽之死的各家角色,襄樊聚有曹仁、于禁、庞德、徐晃(还有张辽及曹操等在半途的援军),江东来自吕蒙、陆逊、璠璋、朱然、诸葛瑾(孙桓及孙权亲征),刘备势力有麋芳及士仁叛将,几乎动员二国大将及自家人叛变。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关羽的失败,出师未成身先死,使最有可能实施的《隆中对》为之扼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论坛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玩吧256游戏论坛

GMT+8, 2024-3-29 20:16 , Processed in 0.106411 second(s), 1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